另類旅遊|日本九州風之丘人生終站 賞建築大師槙文彥傑作
發布時間: 2023/11/16 17:13
甫步進日本九州大分縣中津市風之丘火葬場,它那雅致、恬靜且光綫充沛的環境,讓記者耳目一新,心暗忖:「料不到這裏是一個殮葬場所,這麼美啊!」雖然是人生最後一站,這裏並無陰森、灰暗和愁雲慘霧,真不愧是建築大師槙文彥的傑作,完全改變了火葬場的印象。
最新影片推介
風之丘火葬場落成於1997年,它位於九州大分縣中津市,此城市並非旅遊熱點,火葬場更並非旅遊景點。然而,到訪當日,記者還未道明來意時,接待處的小姐已遞上一張小便條,上面用英文寫道:「歡迎閣下隨便參觀,請留意別把家屬攝入鏡頭。」他們待客的細心,對建築文化的尊重,確讓人肅然起敬啊!
風之丘火葬場毗連山國川岸邊的一片山丘上,四周空曠開闊,建築物被山丘所遮擋,因此,沿公路駕車而至,未到達火葬場前庭,也完全看不到內裏乾坤,私隱度極高。
與自然環境融合
整個火葬場,沿着一條直綫由西至東展開,按功能分成3部分,西端是傾斜了約20度的八角形葬禮廳(靈堂),用作宗教儀式,接着是三角形的休息廳,讓家屬可以休息和紓緩心情,位於東端則是正方形的火葬廳,是火化和執骨的地方。建築物在設計上納入了自然光,連接的走廊全都半開放,一面是清水混凝土牆,另一面則讓人看到草地和山丘。
3個部分用不同物料和幾何形狀,以茲識別,八角形的葬禮廳用紅磚,三角形的休息廳是金屬和玻璃,方形火葬廳則是清水混凝土。從西的葬禮廳走進休息廳,葬禮廳傾斜的外形和休息室花園的三角形斜隔板,悄悄地呼應着小山丘的坡度,卻保持與自然環境融合,空間開闊,走道明朗,光綫充足。
走進休息廳,遇上幾家剛完成葬禮儀式的家屬,整個休息廳布置典雅,室內多用弧形綫條,予人柔和感;大廳中央一道向上升的階梯,把人的視綫引向梯頂的天窗,自然光源所在,儼如休息廳的重心。
寧謐空間 重視細節
從休息廳再向東走,經過一道向下的小斜坡,便進入方形的火葬廳,它並非密封的空間,中央有露天的中庭,中庭的其中兩面以玻璃間隔,日光透過中庭照進這清水混凝土空間,製造出光影效果,令這樸素空間一點也不單調。參觀當天,礙於火化室正進行儀式,為免騷擾家屬,遂沿來路退返回休息廳。
從進門至今,直至在火葬室折返,從未遇人阻撓,自由參觀倒沒花沒假。火葬場的北端是入口和前庭花園,南端便是整個草地和山丘,建築物宛若山坡上的雕塑,眼前一望無際,當日藍天白雲,綠草如茵,那份和諧寧靜,很美。
槙文彥重視空間和細節,整個建築最精采處是,前庭旁的一個方形偏廳,為火葬廳的出口,三面是混凝土牆,一混凝土圓柱在中間,直連小天井,光綫透過小天井向下散射,神聖味道十足,屬神來之筆。
美麗人生終點站
興建風之丘火葬場時,槙文彥已年近70,他曾在一次演說表示:「年輕的時候,被委託設計的作品多是小學、住宅等,現在年紀大了,委託的設計案則多是教堂、火葬場。」心境使然,槙文彥深諳生死的意義:死亡是自然進程,只是人生必經的一站,建築物賦予生者一份開闊明媚的舒暢感,安慰着生者的心。
1960年代開始,日本正式進入經濟復興時期。正是在1960年,槙文彥從美國返回日本,在丹下健三的影響下,與大高正人、菊竹清訓、黑川紀章以及評論家川添登為核心,成立了「新陳代謝派」(Metabolism Group)。作為這場建築運動中的代表人物,槙文彥把建築看做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,認為建築會生長、變化和衰亡,建築是對環境的反應。
風之丘火葬場如同一座靜默的山丘,追思逝者的同時,更默默無語地陪伴生者,這處並無愁雲慘霧,整座建築開揚、豁達和坦蕩,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精神力量。
魷魚廁所
槙文彥生於1928年,他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,1993年,他成為第二位獲得建築普立茲獎的日本建築師,僅比他的老師丹下健三晚了6年。
他的最新作品,正是「東京廁所」計劃中,惠比壽東公園廁所 (2020)。它的暱稱是「魷魚廁所」,因公園是歷史悠久的兒童遊樂場,還設有章魚滑梯。白色的廁所共有3間獨立廁間:男、女和通用,中間還有一個庭院。除了作為公廁,它亦是設有休息區的公園涼亭。
風之丘火葬場
地址:日本大分縣中津市相原3032-16
網頁:www.kazenooka-nakatsu.jp/gaiyo.html
記者:蘇珊